字体视界
按图片找字
2020
12-12
21:32
上传者

风云

来源

neonsigns.hk

香港招牌字体-香港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谭智恒

沟通的建筑:香港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谭智恒


有说要知某城市有多繁荣富庶,且看她入夜后有多光亮。到过香港的游客,壮丽的夜景必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自五十年代起,「东方之珠」这称谓就成为了香港的同义词。生动活泼的霓虹招牌,令人联想起种种浪漫情怀,是「东方之珠」称号的代表符号。霓虹招牌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区,为城市注入动力。夜幕低垂,充满生气。

文字和视觉符号无处不在,渗透香港每个角落,蔚为奇观。大量的中英文视觉信息,偌大规模,风格迥异,五光十色,以不同物料制作、不同潮流展现,揭示了此地的能量与精神。这些符号代表了我们的身份和美学气质,也可窥见人们在这地球一隅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这就是香港。


霓虹招牌的制造技术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引入香港,但直到了二战后,香港经济快速复苏,霓虹招牌才得以茁壮成长。霓虹招牌是推广各种商业活动的不二之选,大量用于各行各业如餐厅、百货公司、戏院、酒吧、夜总会、桑拿浴场等。具有强大消费力和闲暇时间的客户层不断增长,商户间的竞争越演越烈。霓虹招牌不但成为商家宣传业务的必争之地,也成为香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有力象征。


招牌与香港的街道景观

1977年,建筑师Robert Venturi、Denise Scott Brown和Steven Izenour发表了一篇建筑研究,题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Vegas)。当时建筑界由现代主义思想主导,而Venturi等人的研究开创先河,探讨的本土建筑,其定义并不是建筑物的实体,而是空间里的文字与视觉沟通元素,换言之,建筑就是符号。Venturi等人写道:「[拉斯维加斯]的建筑风格与符号是反空间的,是以沟通凌驾空间的建筑;空间建筑与景观上的元素由沟通主导。」1这种以沟通主导的「反空间」建筑概念,最佳例子就是一栋栋单调乏味的盒子楼宇,它们通常离道路有一段距离,并远离途人和车辆。在七十年代以汽车主导的拉斯维加斯来说,人事活动隐藏于千篇一律的建筑中,需要更大更夸张的招牌,以求引人注目,并增强「地方感」。

1970年代拉斯維

1970年代拉斯维加斯的霓虹招牌

图片来源:Wikimedia


相比六、七十年代的拉斯维加斯,香港的都市建筑发展走上颇为不同的道路。香港的人口密度比前拉斯维加斯高得多,而建筑与都市规划倾向以行人为中心,以多用途和垂直发展为本。行人经常与车辆擦身而过,店铺盘踞着地面及不时占据以上几层楼面,而基座以上则往往商住兼用。香港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Peter CooksonSmith仔细检视过香港有机与即兴的街道文化,以及视觉沟通如何成为独特文化身份的一大元素。Smith写道:「层层叠叠的招牌、种种琐碎的细节和与人沟通的装置,让乏味的街景变得统一而充满乐趣。这种统一感并不是来自较正统的、以形式化重复建筑元素来建构的建筑方法。」2Smith认为即兴与凌乱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地颠覆了原有的建筑构架。这种「附加」方式,表现在香港人大胆创新地运用招牌作招徕,寄生于楼宇上。「消费的图象经实际与比喻的方式运用起来,组成了街道的语言,并凭着在对立时的主导地位,表明一种象征性的身份。」


书法与招牌


这种独一无二的高密度城市景观,源自把书法艺术融入建筑的中国传统,历史悠久。垂直的对联、横向的匾额、墙壁和石碑上的镌刻等,数千年来装饰着庙宇、住宅、公共场所等的门户和厅堂。身兼艺术家、诗人与作家的蒋勋这样形容书法在中国建筑里的重要性:「书写线条与建筑物的功能性质配合,事实上,书法也已经是建筑设计美学重要的一部分。」4书法既具识别功能,亦具艺术的目的,通常由文人雅仕或书法家挥毫,然后予工匠雕刻。虽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来品,但中国招牌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中。放大了尺码与跨张了的视觉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异的城市肌理和建筑特色。香港文化评论人胡恩威就中文字在混合用途楼宇的角色这样写道:「混合用途建筑之所以是香港风格的奇景,是因为建筑物与文学产生的化学作用,建筑物的外墙被文字包围着,功能上文字成为空间用途的代号,让街上的途人能够阅读和知道个别单位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字的组合、字款的设计,为平平无奇的石屎建筑带来了一种充满动感和活力的景象。」

虽虹光管招牌是舶来品,但中国招牌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中。放大了尺码与跨张了的视觉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异的城市肌理和建筑特色。


在实用层面上,招牌能提供环境导向指示,帮助人们寻找及识别地方和活动。不管是霓虹或其他类型的招牌,都可以和建筑物合而为一或者成为建筑物的延伸,为单调乏味的楼宇和社区赋予身份与个性。安装招牌的初衷或许是因为功能上的需要,却成为代表着人事活动、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的一种象征。有些招牌特别为远处观看而设,有些则让人从较近的距离观看,视觉要求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放在店面、尺寸较小的霓虹招牌外,大部份霓虹招牌的设计都能让人立即辨认和看懂,而且大多安装在较高处让途人仰望。霓虹光管十分明亮,不管是安坐在驶过的车辆抑或在悠闲漫步的人都能轻易地看到这些招牌。霓虹招牌的主要功能不是为附近环境提供照明,而是吸引途人注意光源本身,当中的视觉信息既在招牌中也关于招牌本身。换言之:媒介即是信息。


招牌招牌景观分析构架

虽然香港的招牌经常给人不拘一格的混乱感觉,但当仔细观察下,招牌如何在城市中展现却有一套基本的模式。笔者将各类型的招牌与楼宇、行人和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建立了一套分析构架,代表了十二种出现在香港城市中的招牌原型,并根据它们安装在楼宇的三种位置,分成在建筑物上伸延、在建筑物外墙以及在店面这三大类。这些种类的招牌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出现,遍及城市各处。借着此分析构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招牌的各范畴,包括视觉表现、字体设计、美学价值、内容要求、建造模式、观看距离、与城市的互动等。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街角建築物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橫切面


香港招牌景观分析框架:立面


伸延的霓虹招牌


上述十二种招牌或会以霓虹方式呈现,但霓虹光管大多用在伸延式招牌上。这种招牌以钢架与钢线安装在楼宇上,是建筑物的延伸物,从楼宇的外墙伸展出来,与楼宇和路面成垂直角度。


伸出直立式招牌是香港霓虹招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不仅继承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现在北美各地城镇的戏院霓虹招牌的特色,还发扬了中国的楹联传统。中文以垂直和水平排列也能阅读,反之,英文字母垂直排列时则较难阅读,并影响视觉效果,因此中文的直立式招牌比起英文版本更为协调。这些招牌从高楼大厦旁伸展出来,跟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成垂直角度,非常显眼,倍觉震撼。直立式招牌常见于主要街道上,或楼宇的狭缝间,身处数百米外也能轻易地看见,看起来像悬浮在夜空似的。

信兴酒楼(深水埗)


简约的伸出直立式招牌,敦厚的隶书配以中式边框。


单眼佬凉茶(油麻地)


此简洁的伸出直立式招牌,几个街口外也清晰可见。


伸出直立式招牌的最基本结构是简单的直立长方形柱,四边围着边框,通常由双行线组成,也有装饰性的边框,好让招牌在复杂的闹市背景中突显出来。柱的形状除了长方形外,也有梯级状、绽放状、曲线状和其他不规则形状,上世纪中期十分流行,也是向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传统的致敬。招牌的背景有素净的,也有几何图案或平衡线的纹理。


柱的顶部在此称为「冠」,通常以商户的标志或图案装饰。例如珠宝店的招牌常以光管构成闪亮的钻石来推广生意,专营盐焗鸡的客家酒店亦喜爱在招牌上画上整只盐焗鸡。也有招牌用上吉祥物,例如鹿园餐厅的招牌用上一头鹿。这些图象元素都是以简单线条画成,具有标志性意思,让人一目了然。

大金龙麻雀耍乐(湾仔)


此伸出直立式招牌尺寸虽然不大,设计却甚为华丽。招牌冠以龙头,龙身包裹着整个招牌,底座为一朵白云。

冯良记表行(湾仔)


大型伸出直立式招牌,矗立于香港岛电车路上,甚为显眼。手表品牌名字占据了冠部和底座,而英文店名则极为细小。


柄的底部有时候会加上个宽阔的「底座」,用以写上店铺的英文名称或以其他中英文标语。跟招上其他字比较,底座的字体通常细小得多,不过因为居于较矮位置,底座的字体是让人在较近处看的。招牌设计在双语处理上较偏重视觉元素较突出的中文,用以吸引本地客户,但对不谙中文的人仕也能发挥如地标般的作用。

雅苑餐厅(湾仔)


一家西餐厅的伸出直立式招牌,顶上冠以一颗闪亮的钻石,底座为餐厅的英文名称。钻石显然不是餐厅名字的象征,也非代表业务的范围。


从楼宇伸出来的悬臂式招牌也有横向的,当中有不同的比例与高度。有些横匾会延伸至马路上离楼宇颇远的上空,以配合信息的长度并尽量显眼。跟伸出直立招牌比较,横匾的设计方便人在近处辨认,特别是那些安装在较矮处的。有些横匾也拥有带图象元素或标记的标志,有些横匾底部附加了「栏标」,上面写上该门生意的英文名字或标语。

永兴大药房(佐敦)


伸出横匾式招牌,下方附以栏标。

悦香酒店(湾仔)


此酒店位处横街,伸出横匾式招牌冠以盐焗鸡的图象,为该店的招牌菜。


伸出式招牌也有形状不规则的,例如皇后大道西森美餐厅的霓虹招牌用上牛的形状,让人知道餐厅专营牛排。中环罗富记粥面专家的招牌用上鱼的形状,代表着驰名的鱼粥。此外所有的当铺都用上蝙蝠与金钱形状的招牌,以代表财运,而「押」字与当铺的名字也融汇于在图象中。招牌的形状成为与别不同却又易于辨认的符号,在闹市中特别显眼,让人很快就认得出来。

同德大押(湾仔)


传统蝙蝠与金钱当铺招牌。

皇都桑拿(北角)
伸出不規則式招牌,頂上冠以皇冠,為商號的象徵。

太平馆餐厅(铜锣湾)


伸出不规则式招牌,顶上冠以餐厅的标志。留意中文店名由右至左阅读,英文则由左至右。


各商户联手令主要街道如弥敦道的招牌看上来和谐协调,这情况在香港没有可能发生。现实情况可能刚刚相反:在这竞争极度激烈的环境中,各商户的招牌都设法比对手更大更亮。有趣的是,从前每块招牌的安装大都十分礼让,不会刻意互相遮盖,招牌之间总会保持合理的距离。林林种种的直立与横匾招牌不仅有实际的作用,还意外地营造了错落有致的效果,充满层次和活力。这种有机的发展可说比所有刻意的规划或立法都还要有效,也象征着香港人的原创精神。


建筑物外墙的霓虹招牌


霓虹光管也会用于楼宇的外墙上,让马路对面的途人或乘车经过的人都能看到。这些招牌的形状大多反映了建筑物的形状或结构:横向(建筑横匾)、纵向(建筑直柱)、包围在位于十字路口的建筑物的角位(街角建筑横匾)、覆盖整块外墙连窗户(立面覆盖)。


就立面覆盖招牌而言,整块外墙或建筑物本身也有效地转化成为显眼的地标,令人留意到该建筑物。例如昔日在弥敦道售卖电器的泰林无线电有限公司,招牌就覆盖整栋六层高的建筑物外墙,招牌上的两个中文字每个大约六麦克尔,采用隶书字体设计。


店面的霓虹招牌


就街道水平的招牌而言,途人跟商店距离十分接近,霓虹光管的角色较不重要。如果用上霓虹招牌,尺寸通常较小,以吸引潜在顾客的注意,让他们走进店内。在某些社区里,传统商用楼宇的突出部份会伸延至行人道上,商铺的招牌大小乃取决于楼顶的高度跟行人的距离,霓虹招牌通常用在楼顶较高的店铺上,好让街道对面的人也能看得到。


霓虹招牌的设计与制作




霓虹招牌通常会有个由金属片制造的底座,再把光管安装在底座上。图文以金属片立体模造或切割出来,然后焊接到底座上,再喷上颜色。有些字体和图案轮廓会焊上凸起的边坑围起霓虹光管,令图案及笔画更加清晰。底座的颜色选择通常跟霓虹光管有异,好让招牌在日光下和夜间亮着时的风格略有不同。




霓虹招牌通常由绘图员负责设计,他们先绘画比例较小的精稿,跟客户商讨和认可设计后才开始制作。精稿以圭笔蘸树脂彩绘画,线条和颜色十分仔细,交代底座的设计以及霓虹光管的结构。有时候会利用半透明的覆盖图来模拟霓虹光管亮起时的效果。

以樹脂彩和圭筆繪製的招牌精稿,按比例縮小。客戶認可設計後方開始製作。

以半透明覆蓋圖顯示霓虹光管配置的精稿。

設計霓虹招牌,有時候會僱用書法家以指定要求的風格先寫好比例較小的中文字,然後移印在精稿上,再行上色。設計經客戶認同後,書法家便會以原大比例製作字體。字體可用粗的毛筆以淡墨直接書寫在白雞皮紙上,或以絨頭筆勾畫出空心文字。製作時需顧及製成霓虹光管後的筆畫粗細和在遠距離觀看時的可辨性。有些時候,工匠會直接利用繪圖員繪畫的精稿,以鉛筆畫上格線,在原大的雞皮紙人手放大至實際比例,然後製作光管。

以白雞皮紙和絨頭筆繪製的一比一原大字稿,為製作霓虹光管時的指引。

霓虹師傅運用這些實際尺寸的繪圖為指引,小心翼翼地計算所需光管的長短,以及扭曲光管的方法。既要忠實地表達繪圖員的心思,還要避免屈曲光管時自己的手被燒傷。此外,製作時也需要考慮光管之間的連接和如何接駁電源。

霓虹招牌的字體


文字是霓虹招牌設計的重點:以最簡明的方式,以商店的字號作為視覺識別,並描述產品或服務性質。字體的風格與信息的鋪陳同樣重要。以字體為溝通媒介,為的不是以具象的圖畫融入字形中,而是要清晰地表達字面意思,並營造氣氛和格調這些較抽象的感覺。不同的字體風格可引起不同的聯想:可靠、傳統、獨特、莊重等。字體並不是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是受制於種種技術因素,例如製作方式與物料,並顧及實際條件,包括文字的可讀性、比例、觀看距離,此外還要考慮當時的美學潮流以及視覺傳統如何得以繼承。


整體來說,霓虹招牌除了旨在營造視覺上的印象,還要能理解內容,而招牌本身發揮着如符號或地標般的作用。霓虹招牌設計的關鍵在於其「即時性」:路上的行人和車上的乘客沒有充裕的時間去解讀複雜的視覺及語言訊息。好的霓虹招牌,用字與視覺形式大多十分簡潔,並予以適當的餘白,從遠處觀看時,信息也不致混雜不清。

华康餐厅(湾仔)


伸出直立式招牌。图文与背景的对比失衡,复杂凌乱的背景纹理影响招牌辨别能力。


整体来说,霓虹招牌除了旨在营造视觉上的印象,还要能理解内容,而招牌本身发挥着如符号或地标般的作用。


中国书法的影响



中文字非常适合用于霓虹光管这媒介,尤其是书法字体。直到九十年代后期,书法字体仍然常见于霓虹招牌。虽然某些字体的笔画结构或行草等较潦草字体在制作上为霓虹工匠带来一定的困难,书法字体仍是充满个性的必然之选。


在霓虹招牌中,楷书向来是主要的中文字体选择。楷书源于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盛于唐朝(公元618–907)。历代书法大师如的模板经常有招牌工匠临摹。


楷书有不少类型,在香港北魏体一直是最流行的,常用在霓虹和其他类型的招牌。北魏体能在招牌上大行其道,已故本地著名书法家、书法老师与招牌书法家区建公(1887–1971)的功劳不少。跟正楷比较,北魏楷书的结构稍微不对称,笔触较重且笔画的粗细对比较少,收笔和转折处较夸张,远距离观看时,笔画突出,令字形容易辨认,有碑刻的影子。北魏楷书虽然欠缺唐代正楷的秀丽,却豪迈奔放,古意盎然,同时又讲究实际,因而广泛用在各行各业,包括餐厅、夜总会、药房、当铺等。

霓虹招牌中各种常见中文字体比较(由左至右):正楷、北魏楷书、隶书、印刷宋体。和传统书法字体比较,印刷宋体用于霓虹招牌中,视觉震撼显得较弱。


近年来,数字字体开始取代书法,效果有时却不尽人意。毕竟大部份数字字体是为尺寸小得多的印刷品而设计,将之直接放大至如建筑物般的极大比例时,自然失去其视觉震撼力


外国字体风格



香港招牌的中文字具备各门各派的书法风格,英文字的风格则较简单。大楷字母用于建筑物和招牌上的文字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感觉庄重,有碑文的特质。用在中英混合的招牌里,英文字大多用狭窄的无衬线体,跟中文书法有明显对比。因中文店名通常比英文短,较小而压缩的字体也能把两种文字的尺寸拉近。虽然这样对不谙中文的人而言,比较难于阅读。无衬线体的风格大多为十九世纪流行于欧洲的Grotesque体文字。衬线字体较少用在霓虹光管上,大概因为字体结构复杂的关系。

霓虹招牌中各种常见外国字体比较(由上至下):无衬线窄身大楷字、连贯的草体、罗马衬线体大楷字。




另一种常见于霓虹招牌的英文字体是各式各样的草写字体。草体跟手写字体相似,或可看成中文毛笔书法的英文版。招牌的英文字以这些方式跟中文书法结合,或许视觉上不大协调,但却充满本土特色,代表着某个时代的风格。草写字体感觉比较率性随意,多受娱乐场所欢迎。

美利坚京菜(湾仔)


伸出横匾招牌,以行书配搭英文草体。


几何结构的中西字形在三十至六十年代曾经风行一时,主要因为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在上海盛行。这种风格的文字较为容易以霓虹光管制造。但正如所有潮流一样,这种风格的霓虹招牌在香港已经所余无几。


不论中文或英文,霓虹光管的字形皆以单钩或双钩方法屈折出来。字体高度少于五十毫米时,双钩法并不可行。非常巨型的字体,可以在笔画中间加上单线或多条线纹,或以平行线填充,以增强视觉效果。


kt-28

几种不同中文字体笔画的处理方法(由左至右):单钩法、双钩法、双钩加中线、双钩加多条中线、平行线。


展望将来:何去何从?


正如本文所述,霓虹与其他种类的招牌塑造着香港的城市经验:不单透过视觉语言,而且也与建筑、城市肌理和人们的生活互动。这种「沟通的建筑」,不管如何兼收并蓄、随性而行,背后总有其模式,对观看功能有所要求,而衍生了其视觉表达形式。霓虹是一种可塑性高的媒体,在香港不但承传了其北美故乡的美学上特质,还继承了中文书法的丰富传统,调节本地环境,这都要多得本地一群大胆创新的霓虹工匠和设计师。凡此种种,为香港带来独一无二的本地视觉文化,创造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城市经验,难忘且意义深远。


过去十多年,香港霓虹招牌的数目持续下降。霓虹招牌发放的柔和灯光,一度为街道营造了浪漫得近乎超现实的景观。时光荏苒,此景观渐渐被巨型广告牌取代,明目张胆地鼓吹全球化与无节制的消费主义,我城从此面目全非。从前,五花八门的霓虹招牌,代表着独立经营、风格迥异的个体小商户,如今已渐渐被连锁店与国际品牌取代。新的招牌往往是了无生气的巨型喷画海报,上面满是超写实的人像与消费品,覆盖着建筑物的整堵外墙,在泛光灯照耀下,昼夜不分,没留下半点想像空间。


本文的精神并不是哀叹一门「逝去的艺术」或怀缅一段辉煌的历史,而是希望清楚地理解霓虹及其他形式的招牌在香港的价值与意义,好让我们薪火相传,将之升华、重新诠释、推往新的层次。希望本文可牵引更多的讨论,引起公众欣赏并保存本土招牌的视觉文化。


   免责声明:该文来源上传者上传或转载,也有作者本人供稿或转载,不代表字体视界、字体资讯、本公司的观点和立场,本公司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展示传播目的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阅读与学习,丰富互联网信息。【该文如有涉及内容、文章、图片、字体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下线处理。(举报邮箱:font@17font.com ;举报者请提供:姓名、电话、如涉及版权请提供版权所属证明文件),我们会在收到举报邮件后尽快给予回复,经查属实会对内容进行下线处理。】
热门资讯 / 热门问答
推荐文章